浙江大学研究生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介绍如下:

学科依托

浙江大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共有5 个学一级科群,包括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学、毒理与食品营养学、行为医学与医学心理学;拥有2个省级重点学科、2个省级医药卫生重点学科,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校级研究所,另建有公共卫生实验教学中心(浙江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临床流行病学中心、营养与健康咨询中心、心理卫生与行为治疗中心、公共卫生检验检测中心、卫生政策学研究中心、肥胖与人体组成研究中心、伤害控制研究中心、控烟研究中心。2011被批准为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批批准公共卫生硕士(MPH)专业学位的培养单位。

本一级学科现有专职教师及研究人员38人,其中正高职称11人,副高职称12人,中级职称2人;有博士生导师12人,硕士生导师27人;拥有求是特聘教授1名,浙江省“****”2名,教育部新世纪人才2人,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10人。近三年共招收博士生40人,全日制硕士生97人,人;授予博士学位20人,硕士学位163人(其中同力硕士12人、人)。

近五年共有在研科学研究项目189项,其中973子课题4项,863子课题1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3项,境外合作项目4项;课题总经费5885.9万元,其中境内国家级科研项目经费2219.4 万元,境外合作项目经费885万元;获发明专利2项;获国家奖1 项,省部级奖3 项,国际学术奖3项,国家精品课程和省级精品课程各1 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5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75篇,收录论文83篇;出版专著与教材40余本。

主要研究方向和学科特色:

⑴环境、职业因素与健康:

chatgpt对医生专业的影响_医生水平影响ct结果吗_当医生影响后代

重点围绕电磁辐射与健康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开展环境电磁辐射生物学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电磁辐射健康风险评估、危害干预和环境管理政策制定等方面的研究,为我国电磁辐射暴露国家标准和环境管理法规制定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在环境化学因素的致病机制研究方面,发现了DNA损伤性化合物的非定标性突变现象,提出环境致突变物、致癌物诱发基因突变的基因外触发机制假说。

⑵化学物的危险度评价:

在化学诱变剂诱导的细胞应激反应机理研究、细胞信号传导、毒理基因组学和毒理蛋白质组学等领域处于国内先进水平。近期还与美国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合作开展了纳米材料的生物安全性评估工作。在国内最早引进和改进了十多项检测环境雌激素和抗雄激素的研究方法,首次发现和报道菌核净及四种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具有抗雄激素作用。

⑶社区医学与卫生政策:

主要包括卫生管理与卫生政策研究、全科医学与社区卫生服务研究等模块。涉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策、健康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农村乡镇卫生院体制改革等。已建成国内第一个理论教学与社区现场相结合的全科医学教研网络,是国内最早培养全科医学专业人才的单位之一。在健康相关行为研究方面,重点涉及吸烟、饮酒行为的影响因素及控制措施;艾滋病性危险行为扩散的社会学研究等,总结撰写的《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专著,产生了一定的社会效益;在人群健康评价方面,率先完成SF-36健康调查量表汉化版的研制,其研究成果被国内外多家学术或医疗机构应用和推广。

⑷心理应激与心身医学研究:

主要包括心理应激、精神疾病的脑机制、人格障碍和药物成瘾四个模块。心理应激研究负责人姜乾金教授9次主编全国医药院校规划教材《医学心理学》,获得省教育成果一等奖(2000年);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研究方面率先在国际相关学术界证实了家庭社会环境因素对人格特质的广泛影响。药物成瘾着眼于精神活性物质依赖的NMDA受体及受体后作用机制和应用以及相关基因芯片的研究。精神疾病的脑机制研究主要开展对精神疾病的神经机制,心理评估,以及认知行为治疗方法在精神分裂症治疗中的运用性研究和疗效评估。⑸⑸流行病与生物医学统计:包括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流行病学、分子流行病学、临床流行病学与医学生物信息利用三个研究模块。前者主要以疾病现场调查和流行病学理论探索为重点,以人群罹患疾病危险因素防制为主线,创新性地提出了人群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数量化筛检评估方法,目前已被多位学者转载应用。分子流行病学方向开展了代谢酶基因多态性、环境暴露及其交互作用在肿瘤发病中效应研究,科学地建立了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研究体系;评价和确认多个肿瘤生物标志物以应用于预测癌症易感人群。临床流行病与医学生物信息领域获国际临床流行病学网络资助,是首批成员单位之一,承担着国家新药临床数据处理与分析及省医学统计咨询等科研数据的处理服务,同时还承担了省政府等有关部门的技术咨询及卫生研究的委托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