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如何评价中山大学新规「本科生毕业论文不能写综述类论文」,会产生什么影响?”在知乎上引起热议。有网友认为,此举甚好,可以防止本科毕业生论文“划水”,到处粘贴蒙混过关;有网友则表示反对,认为写好综述类论文并不容易,要求学生阅读很多文献,进行综合、比较,融入自己的思考,这对锻炼本科生的文献阅读能力,培养基本的科研能力很重要,比搞一些“高大上”的创新研究更实在。
笔者为此到中山大学官网去查阅有无相关规定。该校教务部于去年底发布了《关于加强2020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工作的通知》以及《中山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质量建设指导意见》,但并不见“不能写综述类论文”的具体规定。只是要求选题应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实际意义或应用价值;难易适度,在规定时间内经过学生自身努力,可以基本完成课题内容。在“内容要求”的第一条则提出,“要广泛查询有关文献资料,基本了解本领域的研究现状和进展;文献引用合理恰当。”
因此,不知道引发网友热议的这一规定从何而来,是某个学院的要求,还是某个老师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而从网友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度看,对本科毕业论文能否写综述类论文,却有厘清的必要。在笔者看来,这一讨论反映的还是大家对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关切,而进一步的问题则是,用本科毕业论文来为本科教育质量把关,是否合适。
必须承认的事实是,不少本科毕业生写毕业论文,喜欢综述类论文,因为这不太需要做实验、搞调研,通过阅读大量文献即可。但是,就此不准学生写综述类论文,却说不过去。学生写综述类论文“交差”,问题不在于学生,而在于指导教师,如果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选题,给学生开出阅读书单,要求学生阅读完这些图书,做出高质量的综述,这并非很容易就完成的任务,比较之下,有的学生可能会主动放弃写综述类论文,而是搞调研、做实验。
写综述类论文可以蒙混过关,是因为导师对学生的要求不严,缺乏过程指导、监督。这也是当前本科毕业生论文质量不高的根本原因。而导师之所以不严格要求,一方面是因为不少毕业生在大四要去找工作,就业实习,没有时间投入搞毕业论文(设计),另一方面是有的导师认为本科生很难写出高质量的论文,这种指导付出不值得,所谓指导往往就是布置给学生一项任务,就等学生交作业,甚至有的导师连学生交上来的论文也不认真审阅,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查重,只要通过查重即可。
在这种情况下,规定学生不能写综述类论文,并不能倒逼导师加强过程指导,以及学生投入更多精力搞调研,做实验。调研和实验也可敷衍对待,包括弄假的调研数据。要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关键在于学校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引导教师把精力投入到人才培养中。
这也涉及一个老问题:本科生究竟要不要写毕业论文?从发达国家大学的本科培养措施看,并不要求本科毕业生生写毕业论文,甚至硕士研究生毕业,也普遍不要求撰写论文。不要求写毕业论文,如何保障培养质量?主要是通过加强课程建设,严格每一门课程的培养要求实现。简单来说,学生通过每一门课程的考核,获得相应学分并不容易,而只要完成规定课程学分,达到毕业的总学分要求就毕业。学生虽然在毕业时没有专门的撰写毕业论文的要求,但在求学过程中,已经在课程学习中,做了很多专题研究,也就是说,已经通过课程学习,锻炼了研究能力。无需再用毕业论文进行形式上的质量把关。
近年来,我国一直强调本科质量建设,要求学校打造“金课”,淘汰“水课”,就是希望通过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但从现实看,有的高校还存在给学生送学分的“水课”,教师对学生培养要求并不严。因此,很多人认为,不能取消毕业论文要求,如果取消的话,人才培养质量会更得不到保障,有这一环节的要求,学生总得花精力对待,但是,如果平时课程教学要求不严,能指望教师认真对待毕业论文指导吗?
问题的关键,还是在导师身上,必须投入精力,加强对学生的过程培养、指导,无论是对平时的课程教学,还是毕业关头的毕业论文(设计)。这要求高校改革对教师的考核、评价体系,破除“唯论文论”等不科学的评价体系,引导教师重视人才培养,尤其是重视本科教学。
(作者系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