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研方法论

也算是我们团队压箱底的东西

Part 1 我被问到最多的问题

可能是因为行业分析类的文章发得多,我经常被问到一个问题——

「如何快速了解一个行业?」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哦。

一方面说明,「了解行业」这个事情是刚需。

像是商学院要写案例分析,投资机构要写研究报告,企业战投部门要做市场准入分析……

另一方面也说明,大家大多都是临时抱佛脚。

所以才会追求「快速」嘛。

当然,对「快速」的追求也可能跟现代人的焦虑相关。

,行业研究的方法论也不是什么稀奇的东西。

大学里头商学院的课本会教,网上也有大把的免费慕课,甚至有些券商还会给自己客户提供课程。

我也听了不少类似的课程。

不过吧,可能你按着他们的框架,愣是梳理出了一个行业的商业模式、产业链、市场规模、竞争格局等等,但是大多人还是不知道怎么用。

主要还是因为,大多框架给到你的并不是一个整体,而是零散的几个概念模型。

类比一下就是,真正实用的,应该是「树状」的知识体系,而不少课程给到我们的,只是一团团「云状」的知识。

不同的云团并没法建立起联系。

换句话说,知识点之间是「割裂」的。

这也是今天我想帮大家解决的,我会跟大家分享我的——

Part 2 超好用的行研框架

这个框架可以把所有概念模型给串起来,只要简单三步——

步骤1:确认阶段

「产业生命周期」是不少课本会提到的概念。

一般来说,不同阶段的产品类型、供求关系、毛利率和估值情况都不大一样。

所以我们要先确认要分析的行业,目前处于哪个阶段。

不过我想说的是,我们学习一个模型,关键还是为了应用。

而大部分课本的产业生命周期,压根都没法用——

它们会告诉你,产业周期的纵轴是营收,横轴是时间。

换句话说,真要判断现在所处阶段的话,只能把行业里所有公司的营收加起来,然后算每个时间节点的斜率……

这个方法超级无敌不实用,有点「真空球形鸡」的感觉(这是个高级梗,看不懂的话可以百度一下)。

毕竟真实世界的产业营收曲线,不会那么平滑,而是会因为外部环境的变化而有起有伏。

所以呢,我们内部更倾向把横轴改为「渗透率」。

也就是看看现在已经被服务到的用户,占所有潜在用户的比例。

根据对各个行业的整理,我们大致可以划出每个阶段的渗透率分界线——

OK,确认行业现在处于哪个周期阶段后,就是下一步——

步骤2:敲定重点

每个周期阶段都有各自的分析重点,我一个个说说。

导入期阶段,产品还不成熟。

愿意尝试的人不多,所以产品能不能普及起来其实还不好说。

这个阶段的公司往往是在一级市场向风险投资基金圈钱。

拿到融资后他们往往会发各种公关稿造势,会整个行业都在炒作概念。

chatgpt能取代行业专家吗_以后即将被取代的行业_哪些行业被取代了

有些上市公司为了把自己的股价炒上去,会收购一些资产跟风炒概念。

最典型的就是去年的元宇宙概念。

所以这时候我们最应该关注的,是商业模式。

如果商业模式不可行、背后只是个伪需求,那么也没什么投资的必要了。

成长期阶段,我们最应该关注的,是市场规模。

主要吧,虽然说需求是存在的,但是要是没法把规模做大,公司也上不了市。

从投资的角度,这就只是一门现金流生意,没法给到很高的估值。

成熟期阶段,增速掉下来了。

作为投资者,这时候我们要担心的是,这个行业会不会被其他行业给降维打击,直接取代了。

所以我们最关注的,通常是它们是不是有足够宽的护城河。

这也是巴菲特投资的时候,特别关心的一个要素。

哦这里强调一点:并不是所有的行业都会很快进入衰退期。

等到市场相对饱和之后,一般会有三种情况——

第一种可能性是行业开始「破防」了,被其他品类给替代了,进入衰退期。

比如方便面,本来是解决大家「快速就餐」的需求的,现在就被外卖APP给替代了。

第二种呢,是行业找到了第二增长曲线。

从导入期开始,重新走一遍流程。

比如游戏行业,目前内地的游戏市场基本饱和了,所以游戏出海变成了整个行业的另一个增长点,而且增速很快。

第三种呢,防守性比较强,所以没有什么替代品可以取代它们,所以行业进入了比较稳定的局面。

后续行业的营收,会随着宏观周期调整供需关系,进而出现周期化的现象。

稍微总结一下三种可能性——

进入衰退期嘛,自然投资价值就比较有限了。

进入第二增长曲线呢,相当于重新回到导入期,这时候我们还是得看商业模式是否可行。

而如果是第三种情况,变成周期股的话,这时候我们最应该关注的,是行业的竞争格局。

步骤3:按图索骥

OK,搞定步骤2,我们可以得到这么张图——

下一步,就是按图索骥,往图里填东西。

所以这一步,最核心的,是训练自己「找资料」的能力。

除了一上来就百度,或者是阅读大量的 研报 ,我会建议先约见一个 行业专家 ,直接面对面问。

以前我在做咨询的时候,我们通常会利用「专家网络」——

市场上有一类公司专门帮分析师们跟行业专家约电话会,比如BCC、GLG、等等。

不过这类服务通常比较贵,一个小时要好几千块钱。

如果公司不给报销的话,可以考虑多混一些不同的微信群,或者是在人脉APP付费咨询。

像是果壳下面的「在行」,或者是爆料APP「脉脉」,姑且也算是平民版的专家网络。

当然,如果不急的话,你也可以直接在知乎发问题,然后邀请里头的大V帮你解答。

最后

当然,如果是落到投资上,我们还要额外考虑估值。

不同阶段的行业估值会有自己的特点——

比如成长期往往就是成长风格的高估值,而成熟期的更多就是周期风格了。

另外,我们还得持续追踪行业的景气度变化情况。

而且我们也会持续追踪影响行业的外部驱动力要素,看看有没有什么导火线可以引爆整个板块。

所以一个完整的行研框架应该是这样的——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作者:很帅的狐狸,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