诞生才两个月,但它给全世界投下的「重磅炸弹」就没停下来过。
日前,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郭英剑也发表了题为“2023,我们不得不面对引发的混乱”的文章,指出了带来的惊喜以及焦虑。
已在科学文献中正式亮相
至少在4篇已发表的论文和预印本中已获得了作者资格。
瑞典萨尔格伦斯卡大学医院的神经生物学家阿尔米拉·奥斯曼诺维奇·图恩斯特罗姆( öm )与GPT-3(生成型预训练变换模型3)合著的文章《GPT-3能在最少的人力投入下自行撰写学术论文吗?》,于2022年6月发布在法国预印本平台 HAL上。
据图恩斯特罗姆表示,该论文很快将发表在同行评审的期刊上。一份期刊在审查后拒绝了这篇论文,但在根据审稿人的要求重写了这篇文章后,另一份期刊接受了GPT-3 作为该论文的合著者。实际上人工智能(AI)还被列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
全班第一的论文源自
此外,北密歇根大学哲学教授 在为自己的世界宗教课评分时发现,全班第一的论文竟然是用写的。
在线课程供应商向1,000名18岁以上的学生中发起一项调查,询问了他们在课堂上使用的情况。结果显示——
每10个学生中就有超过9个知道,远远超过小学教育工作者;
超过89%的学生使用来完成家庭作业;
48%的学生用完成小测验,53%的学生用写论文,22%的学生用生成论文大纲;
令人惊讶的是,72%的大学生认为应该在大学网络中被禁。
这些高得惊人的数据,令我们不得不正视这个现象:AI已经融入了人类的社会结构,且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后果。
的走红引发学术界担忧
多家期刊给出回应
强大的语言理解和学习能力使其生产出的学术摘要可以骗过期刊审稿人,由此便引发了“能否被列为论文的作者?”这一学术伦理问题。
随着#多家知名期刊禁止将列为论文作者#的词条冲上热搜,我们也看到了各大期刊对这一问题给出的回应。
《》明确:禁止将列为合著者,且不允许在论文中使用所生产的文本。
《》表示:可以在论文中使用大型语言模型生成的文本,其中也包含,但不能将其列为论文合著者。
出版了大约 2,800 种期刊,包括《细胞》和《柳叶刀》,它与 – 采取了类似的立场。的限制性措施:允许使用人工智能工具来提高文章的可读性,但不能取代作者完成关键任务,例如解释数据或得出科学结论,同时,作者必须声明他们是否以及如何使用人工智能工具。
什么是?
是由人工智能研究实验室在2022年11月30日发布的全新聊天机器人模型,一款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自然语言处理工具。
使用基于GPT-3.5架构的大型语言模型,它能够通过学习和理解人类的语言来进行对话,还能根据聊天的上下文进行互动,真正像人类一样来聊天交流,甚至能完成撰写邮件、视频脚本、文案、翻译、代码等任务。推出短时间内就达到了百万以上用户。
几乎一夜之间火遍全球。因为它呈现出解放人类生产力的惊人潜质,从独角兽到大厂,从使用者到投资者,从业界到学界,引起广泛关注。会写诗歌,编代码,能创作剧本,还可以帮你面试出题……比起聊天机器人前辈们害怕“言多必失”,自信满满,它总能实现人类的各种诉求,并且表现欲十足。
从“人工智障”到“人工智能”,对于人类语言的理解和处理已经游刃有余,内容创作的技术成熟度大幅提升,有望成为新的全行业生产力工具,提升内容生产效率与丰富度。
论文写作与课题申报
监制: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