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没啥不一样–聋哑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

2003/10/27 11:13 东方网-新民晚报

魏巍(右)工作起来认真专注历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设计系特教班师生对未来充满信心

视点导读

今年本市56名应届残疾大学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至今已有3个月。面对高校扩招、就业竞争激烈的形势,每一位残疾大学生的工作岗位都来之不易,其中凝结了学生、家长、老师还有社会相关部门的心血。许多人非常关心:他们干得好吗?能融入社会吗?领导和同事对他们又是如何评价的呢?

于是,我们跟踪了上海首批聋哑大学生——上海应用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特教班的3位同学。因为没办法和他们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我们的采访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进行:先通过手机短信和他们“接上头”,再和他们在网上“相约”。

和正常学生竞聘

徐萌在MSN聊天室的头像是英文缩写“CG”。当记者对这个另类的词表示好奇时,徐萌解释道:“CG就是数码设计,范围蛮大,像动漫画设计、游戏设计、3D等,我希望做个CG艺术家。”徐萌敲出了他的理想。

徐萌是家里的独生子,2岁的时候因为发高烧导致耳聋,他从上海市聋哑青年技术学校毕业后,考入上海应用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特教班,成为该校首批17名特教生中的一个。

徐萌现在在上海金仕达多媒体有限公司担任多媒体课件工程师。说来真是不易,这份工作是徐萌和学校里正常学生一起参加竞聘得来的,而且在这一批应聘学生中,金仕达公司只录取了他一个。金仕达公司总经理助理金淑琴说,公司招收徐萌也是一次尝试,看看企业能否给残疾大学生提供一个合适的岗位。当然徐萌也明白,这背后,学校老师为他做了很多工作。

该系老师告诉记者,这些特教生虽和正常学生共同参加毕业招聘,但毕竟因为身体上的缺陷,一些用人单位有顾虑,不知道他们能不能像正常人一样地工作,能否很好地融入社会。学校老师每次都力荐这些特殊学生,列举他们敬业、能吃苦耐劳、有团队精神等优势。到7月底,经市、区残联的支持,特教班的学生全部找到了工作。

沟通没有大障碍

“第一天去上班,部门里的同事很善良,知道我耳朵听不见,耐心地与我笔谈交流。上次我找总经理助理谈事情,她写了很长很长的句子,我有点感动。”徐萌总是忍不住夸赞他的同事们,“他们总爱称呼我‘小孩’,因为我年纪最小,中午吃饭他们总会拉我一起去吃……”

徐萌的同事付蓉告诉记者,她是头一回和残疾人做同事,她认为徐萌非常聪明,上手挺快。“我们和他之间的沟通障碍不大,有时候我们说话,他好像能看懂呢。我们也从他这里学了一些简单的手语,比如每个人的名字用手语该怎么拼。”

怎么看国外的工作岗位_国外chatgpt出现了哪些工作岗位_国外工作人员

徐萌的工作主要是做教学课件设计,最初是辅助,慢慢的有了经验就开始独自设计场景以及动作。“上次小学教学课件项目刚完成,已开发生产,有80多所学校预订了,虽是部门同事共同完成的,但我还是觉得有一点成就感。目前我们正在设计新项目,我还在学FLASH,补充一些技能。”

顶头上司颇赞许

魏巍是这个特殊班级的班长,也是第一个和单位签约的幸运儿。

走进魏巍所在中德合资公司办公室,他正和同事商量一个广告设计的修改方案,他们的交流是通过一本厚厚的本子和笔完成的。他所在的推广部经理黄之洋告诉记者,这本本子是公司特地为魏巍准备的,方便他与别人的沟通。魏巍是这家专业美容公司唯一的广告设计师,经手几乎所有的设计项目,包括为公司设计会员卡、设计时尚杂志上的广告,整天忙得团团转。

黄经理告诉记者,“当初我们去他学校招收宣传形象平面设计师,拿回了30多份设计稿。那时我们根本不知道其中还有一部分是他们聋哑学生的作品。经过层层筛选,我们最后留下了最优秀的3份,小魏的就是其中之一。一直到面试时,我们才知道他原来是残疾学生。我们之所以最后录用他还是因为他是聋哑学生。”

“其实设计是个独立性很强的工作,并不需要太多的言语交流,因此他听说方面的障碍对工作影响不是很大。相反的,工作人员的稳定性才是我们重视的。魏巍是残疾学生,他会比正常学生更加珍惜工作,更加努力工作,所以我们最后录用了他。”黄经理说。

虽然只工作了几个月,但魏巍已经为公司做了不少事,黄经理对他赞许有加,“通过这半年的相处,我们彼此之间已经建立了很好的默契,很多时候只要一个眼神或者手势他就马上会明白我们的意图。我们都没有感觉到他是个残疾人,已把他当作一名正常的员工和朋友了。”而此时,一旁的魏巍似乎也明白了我们在说什么,用力地拍了拍黄之洋的肩,一种无法言语的亲昵和信任在他们之间传递着。

梦想是最大动力

3个月来,并不是每位残疾大学生的就业之路都是一帆风顺的。据了解,目前上海应用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特教班就业的占90%左右,少数同学辞去了原有工作。

看着桑健龙的家居设计图,记者着实有些惊讶,这张精美的设计居然出自一名残疾大学生之手。然而,他的求职之路走得并不平坦。毕业前,他曾经在一家台资广告公司实习了很久,但最终却擦肩而过。后来,通过徐汇区残联牵线搭桥,他又在好又多大卖场实习了三个月,但结果还是不了了之。

本以为求职也许是个比较难以深入的话题,没想到,当记者含蓄地提及时,他却豁达地告诉我,“其实大卖场的工作是我自己不想做的。我觉得和自己的专业不是很对口,而且没有创意,因此想寻找一份更适合我的工作。”记者提出了疑惑:放弃这个工作机会也许很难找到相同的了,不觉得可惜么?网络那端沉默了很久才闪现出:“有些可惜,但不后悔。我父母也是聋哑人,他们把我培养成大学生不容易。我将来工作就是为了报答我的父母,所以我更不想让我3年的学习成果浪费了!虽然现在我的求职路程很不顺利,但我不会放弃的!就像歌里唱的那样‘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网络上的桑健龙给人感觉热情开朗,笑脸符号是他最常用的“表情”。看着那些笑脸,我们仿佛看到了他对未来对梦想那种执著而乐观的精神,此刻,也许只有祝福才是最适合送给他的了。

记者手记

双方都得换种眼光

自1995年起,全国高等院校开始减少对报考人员的身体要求限制,上海各高校开始招收残疾人大学生。今年上海共有56名残疾大学生毕业,毕业人数创历史之最。今后,残疾大学生的毕业人数也会逐年增加,他们的就业问题应当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有关人士指出,残疾大学生就业难原因来自两方面。一方面,一些用人单位仍对残疾人有偏见。上海应用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曾做过调查,结果出人意料,愿意接受残疾大学生的以非公有制企业居多,其中又以外资企业为主;而一些公有制企业却担心残疾学生依赖性强,给单位带来不必要的麻烦,顾虑颇多。此外,残疾大学生本身也需要调整求职心态,有的学生期望值比较高,专业要对口、收入又不能低,使就业面更为狭窄。

如果双方都能换种眼光,更多的残疾大学生就会有不错的明天。(本报记者 钱滢瓅 实习生 厉苒苒 应尤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