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上出现了很多人向做心理咨询的体验分享:“谁懂,真的好会沟通。”
全文2996字,阅读约需6分钟
文/杨一凡 校对 柳宝庆
已经火了2个月,在科技巨头们”神仙打架”的同时,民间使用者已经将这种技术带入了平常生活中的各个领域。
一些人开始用它写工作周报、做PPT、甚至拿来给领导写发言稿,用技术提高了办公室里的生产力。
▲图/小红书
因为它输出的答案实在太像人类语言,社交媒体上,另一些人正在尝试把当成免费的心理咨询师,将心里的苦闷倾诉给。
最近,网上出现了很多人向做心理咨询的体验分享:
“谁懂,真的好会沟通。”
▲图/新浪微博
成年生活中的很多痛苦只能自己默默消化,而的出现,仿佛让大家突然多了一种选择。
一个24小时待命,从深夜陪你聊到天亮,永远不会疲倦的“朋友”。
▲图/小红书
更为重要的是,用做心理咨询几乎不需要什么成本,相比动辄几百块一小时的咨询费用,它几乎相当于一个免费的“情绪出口”。
随着使用者越来越多,我们不由得开始疑惑,难道心理咨询才是正确的打开方式?真的能被当作免费的心理咨询师使用吗?
━━━━━
谁在用做心理咨询?
一个月前开始尝试用做“心理咨询”的小冉告诉我们:“一个月前,我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向发送了‘我感到很难过’的消息,大约五秒之后就收到了回复,它的回答让我感觉到自己有被倾听和理解的感觉”。
▲图/小红书
“尝试使用之前,我也在网上搜索过心理咨询的服务,弹出的信息五花八门,国家取消了心理咨询师相关的职业资格认证后,找到合适的咨询师变得难上加难。”
“我在线下也遇到过那种自称经验丰富,但一见面就迫不及待向我收取高额咨询费用的咨询师,很难产生信任。”
▲图/小红书
“即使找到了咨询师,依然有一连串的问题,比如短期内我很难向咨询师坦诚相待,有时候工作里遇到困境,心里最难熬的时候是在深夜,咨询师并不会24小时给予你支持。”
“当我习惯向求助后,生活中经常会打开聊天页面,情绪不好的时候我会躲在一个没人的空会议室里,悄悄向求助。”
━━━━━
看起来诱人,做起来很难
当人们在网上兴奋讨论“做心理咨询有多方便?”的同时,一些心理学研究者却给出了不同的看法。
荷兰莱顿大学心理专业在读博士刘畅告诉硬壳INK:“这种讨论的前提是假设可以用于心理咨询,而这个问题本身并不成立,在她看来所做的不能被定义成心理咨询。”
“很多人误解了心理咨询的含义,心理咨询是指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对心理适应方面出现问题并企求解决问题的求询者提供心理援助的过程。”
刘畅向我们补充说:“我认为目前所提供的服务只能叫情感疗愈,不能被称为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的定义是一个人和另一个人间互相沟通,通常情况下必须在面对面时发生,而目前提供的仅仅是文字形式的交流。“
“不同流派的心理咨询师有不同的工作方法,但没有任何流派只通过文字信息就能完成咨询。”
”因为看不见对面的人,接收到的只是文字信息,而信息传递的过程中可能70%的信息量就被丢失了,剩下能传达的部分十分有限。“
▲图/IC PHOTO
”心理咨询师在做咨询的时候,更多是辅助来访者进行内部探索,更侧重倾听,提问更少,更不会强行分析和灌输概念。“
”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咨询师可能是全程不说话的,只做聆听和观察,通过眼神和肢体动作接收和传达信息。“
▲图/IC PHOTO
”试想一下,做心理咨询的时候有人全神贯注地看着你,用手势、表情给你及时的反馈,包括咨询室里的装修设置都是为你了让你感到轻松,沙发是为了让你放松坐下来,水杯放在触手可及的位置。“
▲图/IC PHOTO
”即使去做咨询的路上和回家途中也会有思考和反应,去咨询的路上你需要想今天分享什么?回家路上你要反思今天的咨询让你有什么感觉?”
“咨询最后真正能起到效果的,不是咨询师给你说了什么,而是你自己做了什么,只是咨询师他是一个好像在旁边扶着你,托着你的感觉。“
“另外,很多用做“咨询”的人并没有接触过真正的心理咨询,很容易错把可以听我说话、可以给我建议的概念和‘心理咨询’混淆。”
“虽然还没有和深度交流过,但据我观察社交平台上的一些聊天记录,理性和逻辑性是他的优势。”
“保持客观立场是咨询师的基本要求,但如果只追求极度的理性、过度的客观可能成为无法共情的源头。”
“我们的生活中并不缺少理性的建议,更困难的是明白道理之后如何应用,以及过程中的经历一次次挫败后的陪伴和支持。”
其实自己也说现阶段无法完全替代心理咨询师工作。
▲图/IC PHOTO
对于,也许未来可以用于心理咨询前的心理教育,信息收集或者辅助筛查,但咨询过程中的共情和信任是现阶段无法做到的。
━━━━━
是人使人生病,也是人使人好起来
尽管已经是当下最接近人类语言表达的AI产品,但模仿人的思维终究不是人的思维。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有16年执业经验的心理咨询师沈小茜告诉硬壳INK:“无法用作心理咨询最大的原因在于人与人的连接永远无法被替代。”
在她看来,最大的优点是可以迅速地及时提供服务。
“生活中一些棘手的心理问题,它只要几秒钟就能给出回应,及时得到安慰这一点,就是多数人身边朋友和父母是做不到的。”
▲图/IC PHOTO
“我在社交媒体上了解了一些案例,发现给出的建议确实有一些建设性和参考价值,罗列式的回答富有逻辑,但无论多么详尽,依旧做不到真人心理咨询师的“在场感”,在场和共情必须要人来做。”
▲图/小红书
”人本身是复杂的情感动物,想要触及脆弱的地方就是需要对人的情感很深地理解,这是人作为咨询师才能做的。”
“它的回答也许能让人暂时不深陷负面情绪,对缓解情绪是有一定积极意义,但还是替代不了传统咨询中人和人之间灵动的碰撞。”
“人不可能无限能量一直往前走,像汽车一样需要加油,需要定期保养,而我们的工作就是一种定期的精神保养”
“很多人的困扰在于看了很多道理也过不好自己的生活,可以几秒钟罗列数条建议,如果人人都能按照建议去做,那可能就没有问题存在了。但真正的问题在于我们做不到,做不到的过程中伴随着气馁、绝望、自我否定,这种气压时刻笼罩着你,即使有建议也无法解决这些问题。”
心理学专家欧文.亚隆有一句名言:“是人使人生病,也是人使人好起来。”
心理咨询师的核心能力在于共情,人类咨询师陪伴的在场的力量是不可估量,无法替代的。
“更何况给出的建议本身就是一种要求,来自外部的要求并不能及时被转化成改变的动力,从而陷入我明白很多道理,但依旧不知道如何改变的困境。”
“长此以往,可能会造成循环的负反馈,打回原形的时候可能会更受挫,反而有可能让问题加深。”
那么,为什么用做咨询这件事能在年轻群体中快速流行?
青少年生长阶段中本身就面临很多隐藏的困扰; 在互联网时代下成长的年轻人,更善于使用网络获取信息,也更乐于去尝试新事物; 和成年人相比青少年可动用的社会资源更少,缺少情绪出口。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每千人拥有一个心理咨询师是健康社会的平衡点”的建议,中国至少需要130万名心理咨询师。
但实际上,我国职业心理咨询师仅有35万个。
年轻人用做心理咨询的背后隐藏着他们积压已久心理问题的显露,加上教育中心理教育的缺乏以及心理咨询师的巨大缺口,这也造成了很多人将视作“心理咨询师”。
更为重要的是,在未来我们应当重视青少年背后真实存在的咨询需求,并且为他们提供尽可能专业的帮助。
值班编辑 古丽 李加减
本文部分内容首发自新京报公号“硬壳INK”
发表回复